<address id="f5frt"></address>
<em id="f5frt"></em>

    <noframes id="f5frt">
    <form id="f5frt"></form>

      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當前位置:首頁 > 創業指南 > 創業故事 >

      誰說進不了大公司,就輸在起跑線?

      日期: 來源:收集編輯:佚名

      經常有問我,「怎么進BAT這樣的大公司」,「去小公司了是不是就沒有機會跳到BAT了」,還有「第一份工作去小公司了是不是就輸在起跑線了」,我的經歷或許能給有類似問題的人一些參考。

      誰說進不了大公司,就輸在起跑線?

      這些問題集中反應的是在入行之初的「焦慮」,尤其是焦慮自己的成長太慢,這份焦慮往往會伴隨一個人很久。

      我也曾有這樣的經歷,當年走校招渠道第一份工作去的是金山,而且base在珠海,一個全市總人口只有150萬的經濟特區。我的焦慮正是來源于珠海這座城市給我帶來的舒適感與安逸,這座城市比武漢更適合生活,但卻不怎么適合工作,尤其是互聯網行業,主要是和外界缺乏交流,我覺得我還是很喜歡和業內的同學一起交流的。

      珠海這座城市被外人知道的只有三家公司,一家做軟件的叫金山,一家做硬件的叫魅族,還有一家做制造業的叫格力。所以我當年的同事想跳槽就得考慮去廣州or深圳,或者像我這樣的直接來兩千公里以外的帝都,珠海的創業公司也有幾家,也都是老金山人出去做的。當時招我進去的直屬leader在金山工作了十多年,從畢業后就來到金山,現在還在,目前預期范圍內未來還會一直在金山。一輩子只工作于一家公司,除了雷布斯這種金山靈魂人物之外,我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事情,畢竟這不是上一輩那種有編制吃國家財政飯的單位,這是一家企業。

      當時的我很焦慮,我也想跑得快一些,我害怕一直做重復性的工作,我想知道這個行業其他的人都走到哪一步了?所以后來我從珠海金山離職來了北京,一直到現在。

      現在回想起來,在金山的這第一份工作經歷其實教會我很多。上周我還和我當時的leader在QQ上聊,我說當時的我的確太年輕了,很焦慮很著急,急著想去看更大的世界,但忘了金山是一家很務實的公司,大家都是踏踏實實做項目,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浮躁。

      我想說的是,受經歷和視野限制,當下的工作,哪怕是重復性做同一件事,你可能不知道到底學到了什么。但等到有一天,經歷的多了,再來看之前做過的項目,會悟出來很多受益匪淺的方法論和技能,但需要主動去悟,而不是等著別人來告訴你什么。

      其實大公司和小公司并不是完全的對立面,現在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從BAT出來自己單干的啊,長期文化熏陶,難免會把大公司那一套做事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帶到小公司里,不然怎么業內會有騰訊系、百度系、金山系等等,因為大家的價值觀類似啊。

      大家刻板印象里的這些弊端問題的確存在:

      大公司里:內耗嚴重,層級多,跨部門項目推動起來困難,凡事都要寫PPT,流程太多。

      小公司里:瞎指揮、雜事多、領導決策的隨意性大,同事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

      但是,別忘了下面兩句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永遠不要迷信只要去了一家小公司就能得到充足的發揮空間,別以為去了小公司就能成為雞頭,或許你身邊都是一群鴨。

      同樣,在大公司里也有一些很優秀的項目和團隊值得加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平臺力量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大公司與小公司的平臺在個人成長上的意義并沒有極端偏向哪一邊,它并不是決定能力成長的變量。

      真正決定能力成長的是這樣兩個變量:Project+Mentor

      Project(項目)

      白崎一直堅信一個好的項目能給人帶來的成長遠比公司大得多。如果能趕上2003年-2005年左右的百度搜索項目,2011年-2014年左右的微信項目,2012年左右的小米手機項目,搭上這種行業明星產品的快車,和好項目一起快速成長才是最好的機會。當然絕大部分人沒有這樣的機會,反而會做一些短視的選擇,比如現在去360的搜索項目,阿里的來往項目,XX的電商項目,我就想說有什么好做的,在老板心血來潮玩票的業務里,整天研究怎么抄和模仿,無非是能多拿些薪水,但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成長?小公司里有好項目也有壞項目,大公司里同樣是這樣。與其去糾結到底是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倒不如認真思考項目的前景。

      選擇什么項目,那就看你對項目的判斷能力和個人定位了。過去兩年行業泡沫多的時候,真是什么樣的項目都有。作為產品經理,洞察力是第一項的基礎能力要求,把項目判斷作為自己的產品sense鍛煉也不錯啊。當然不好的項目都撐不過這個冬天,能熬到明年春天的,絕對差不到哪兒去,這也算是一個判斷標準吧。行業新人比如應屆生不知道如何判斷的時候可以在知乎上提問,或者找有一定資歷的人幫忙參考。

      相比之下,我個人認為新項目的挑戰性更大,會有更多樂趣和可嘗試的余地。如果讓我去百度做搜索項目?我鐵定不去,都這么成熟了還能玩出什么新花樣啊,無非是在既定的框架下做重復性的所謂微創新。但是我認為有戲的新項目,我就拒了其他家直接來了。

      Mentor(導師)

      在學習成長期,我認為Mentor的水平其實是你的成長上限。這個Mentor可以是直屬上級,也可以是公司里的某個牛逼同事。在入行之初,或者經驗不甚豐富的時候,Mentor往往是自己的標桿,你會照著他的樣子去學。如果你遇到一個很low的Mentor,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耗下去。如果遇到一個能力很棒,愿意教人的Mentor,一定抱住大腿好好學。我當年的第一個Mentor,在活動運營方面讓我學習到很多,至今受益匪淺。

      當有一天你認為Mentor已經不能給你指導了,也就是翅膀夠硬了,就大膽飛出去吧,去找一個可以自己獨立發揮的地方。

      所以,如果在畢業時如果進不了大公司,不要焦慮,不要去跟同學比誰拿的offer多薪水高這些面子上的東西,認真去判斷你要去的項目自己是否認可,是否有前景,能讓你發揮什么樣的角色,這才是關鍵。那些一畢業就去大公司的人,或許他們在里面學會的只是「寫PPT向領導匯報」和「撕逼」這樣的技能。

      在小公司里,理想中的狀態是可嘗試的機會多,自由度高,但也要特別注意防止跑偏方向。有些小公司PM,天天盯著交互視覺和按鈕放哪兒,這哪兒是產品經理,就是個掛著PM頭銜的交互設計師或者Feature Manager,離真正的產品經理差得遠多了。

      最近就有一位在小公司工作的同學給我微信后臺留言說「老板看了增長黑客這本書,讓我們也來尋找不花一分錢實現快速拉來X萬新用戶的目標,感覺無從下手」。增長黑客,理念很好但為什么落地實施很難,待我改天再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聊。

      不管在哪兒,不斷學習和自我成長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行業變化這么快,不怕起跑線的輸贏,因為終點還很遠,只怕路上掉隊很遠了而自己卻不知道。

      文/白崎,微信公眾號baiqinote,百度產品運營師

      相關閱讀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