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面試過騰訊暑期實習生(霸面)、小米、豌豆莢等七家互聯網大咖公司,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針對這幾次面試,做了一個全面的總結。
千萬別以為失敗就不是經驗,教訓才能讓我們成長更快!
我為什么找不到實習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簡歷
1)之前寫的簡歷追求極簡設計,內容不夠充實
尤其是在經歷部分很多都是一筆帶過;改進過的2.0版本充實了很多,但還有實際上很多細節值得提升,尤其是經歷部分的描述存在問題,離“產品”還是比較遠
2)由于自己的問題,實踐經歷這一部分的經歷都很“淺”
自己以前做的時候沒有真正花心思去思考去做,導致了面試的時候很真正去剖析我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很容易容易被“問住”,顯得我的經歷不實在。
3)簡歷中提到的東西/能力,沒有實際的case/作品去印證
這個問題之前昂昂跟我說過,比如你寫“PPT能力優秀”就是一句空話,最好敘述成“PPT制作能力優秀,獲得某某PPT大賽幾等獎”。
后來我在寫“個人能力”的時候有所改進,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光有case,但是沒有拿出作品來證明你的能力,比如我在簡歷中提到“某次訓練營產出‘約跑’app的原型”,但實際上在面試的時候根本沒有攜帶產品的原型設計過去,這就非常讓面試官失望了。
對策:
繼續修改簡歷,尤其是“實踐經歷”部分,需要調整敘述、調整結構甚至增刪,最好是著重描述自己的產品經歷,使自己的經歷更加匹配“產品實習生”。
認真梳理自己的經歷,最好是寫下來,可運用STAR法則(情境situation、任務task、行動action、結果result),并且要把自己的實踐經歷中遇到的問題、學到的知識再認真學習思考一遍。
拿出具體的作品去印證自己的能力。下一次面試一定要拿上產品設計的作品(交互設計框架圖甚至是高保真原型圖、產品分析報告等等)。
2、面試準備與個人能力
1)沒有出現針對公司具體產品做具體的準備
有幾次面試要么就是準備不充分要么就是沒有針對公司做具體的準備,面試的時候就顯得沒有誠意,說白了就是“不上心”。
產品面試真是需要做很多準備,尤其是面試中小公司的時候,這種針對性準備尤為重要,因為面試官真正關心的都是自己的產品或者同類產品。
之前多次出現了我攜帶音樂產品分析報告的情況,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卵用,因為面試官對此類產品不感冒,導致準備的東西基本沒有派上用場
2)自己作為產品實習生的硬實力不夠
具體技能如產品設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還不夠,可實際上這是很多中小公司對產品實習生的要求。
創業公司的產品實習生要么就是做類似運營的工作(分析數據,整理反饋,輸出需求),更高級的就是做產品設計相關的雜活兒,再進一步就是協助產品經理做一些真正PM干得活兒:需求的調研、產品需求文檔的撰寫、項目的跟進等等。最基礎的兩項能力就是數據分析能力和產品設計能力。
3)產品的相關的積累(體驗、分析、思考)還是有點少
平時玩過的產品其實很多,但大多數都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輕度體驗,站在PM的角度進行深度體驗的產品還是太少,沒有真正去思考這款產品的用戶定位、場景、需求、功能等等要點。
一款產品如果自己沒有進行深度分析,面試的時候很難去以PM的思維去說出個產品的“一二三”的。
首先可能有面試官說的產品自己沒用過的情況(whatsapp),其次當面試官就一些具體的功能讓你去推敲的時候,平時沒有思考過類似問題或者積累不夠,很難說出好的回答,只能淺度回答糊弄過去,這就會被認為“產品感”或者“產品思維”薄弱。
對策:
首先最好問問HR姐姐面試官是負責什么產品的,越具體越好。起碼要深度分析該公司/部門產品并且做一些競品對比,最好能寫一份產品分析/體驗報告,要是能夠針對產品現狀嘗試對產品做一些改進或者建議是再好不過的了。
這個沒啥可說的了,上網學習產品設計、數據分析相關課程(MOOC、網易云課堂),看相關書籍,一定要把硬技能通關。
堅持去體驗新產品和深度分析好產品。每天堅持體驗Producthunt/36kr next/最美應用上的新產品,并做簡單對比。每周深度分析3應用商店top100的app(站在PM角度)。
3、面試過程
1)自己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沒有調整好
之前面試由于種種原因,出現自己的精神狀態比較疲憊的狀況,這樣不利于跟面試官進行有效的交流,也會給面試官帶來不好的印象。
再就是在面對“壓力面”和一些比較難的問題的時候,自己會焦躁和緊張,沒有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淡定自若的狀態,這樣回答問題的時候無法發揮自己真實的水平。
2)有兩次出現沒有按照約定時間面試的情況
公司的面試都是很密集的,一輪接一輪,而我之前因為自己的逗比(坐反公交)出現不能按照約定時間面試的情況,即便是跟面試官道過歉,面試官嘴上可能也說沒關系,可實際上還是給他們多多少少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面試不守時是大忌。
3)自己的溝通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很好的跟面試官進行溝通
這個問題跟童哥仔細的交流過,其實面試就是溝通、交流的過程,說白了就是聊天,而之前我的應試思維/工科思維太重,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跟考試的時候追求答案的完美、全面,有時甚至機械地會套用一些答題框架,導致了面試官覺得我可能是刻意準備過這個問題,并且很機械的像是在“背答案”。
答問題要有有邏輯不等于套框架,而是要把你的思維過程,推導邏輯展現給面試官,面試只說結論是大忌,即便你的結論看起來“很完美”。
除此之外,前幾次面試其實沒有跟面試官進行良好的互動,光是自己在答問題,這樣的溝通肯定是低效的。
4)犯了一些基本性的錯誤,自己不熟悉的東西還要說出來,自己給自己挖坑
面試的時候出現了好幾次打臉的情況,比如自己記的音樂app的市場份額違背市場規律、歌曲評論是網易云音樂的特色功能等等錯誤論點,明明跟面試官說自己是音樂app的重度用戶,竟然犯一些基本錯誤,簡直打臉。
另外,在面試過程中多次提到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技術,被面試官追問的時候,就會打臉,這也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對策:
面試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無論碰到什么情況,都要沉住氣,心平氣和地跟面試官交流。
提前到達面試地點,寧早不晚,充分估計可能碰到的其他情況(如交通狀況等)。
首先要改變自己的面試習慣,試著把自己腦子里的思維過程有效地表達出來;其次是要注意多跟面試官互動,比如最后當碰到問題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可以先回答一部分,然后再跟面試官確認清楚題目范圍或則會縮小范圍等等。
以及在最后問面試官問題的時候可以就之前回答的問題問問面試官自己的想法活著跟面試官聊聊他們的產品(最好是刻意夸贊一下他們的產品),這樣就又能交流起來了。
對于一些較為客觀的東西(如數據)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對于面試中自己可能會提到的知識/技術要提前研究,不然面試的時候能不提就不提,或者說盡量往自己的熟悉的領域上面引導,否則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4、其他
1)沒有產品相關實習經驗
很多創業或者惡性循環,創業公司都愛招有實習經驗的同學,但是問題是我是來找實習的,這尼瑪怎么破?很多公司愛招碩士其實并不是只看重其學歷高,是因為碩士生一般都有相關實習經驗,而本科生很難有。
2)我的學校、學歷都不占優
我的也就是個外地的211的本科生,按照昂昂的話說,“北京的碩士已經爛大街了”,可能有人會說IT行業學校、學歷都不重要,但是不重要不代表沒有影響。
真實情況就是你在北京的競爭對手很大可能是985碩士(有實習經驗的)。
其實公司招的所謂的“產品實習生”,說難聽一點其實就是招打雜的,但是就算是打雜的為什么我不招好一點的、起碼看起來優秀一點的打雜呢?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學校是西安的,可能很多面試官對外地學校都沒有什么認知,更愛招北京本地學校的吧,畢竟地理上近一些,各方面也方便一點。
3)自己的期待跟自己的能力不匹配,又有些急于求成
其實最開始在的時候,我是有那么一丟丟對創業公司“不待見”的,總覺得想去好公司,可實際上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達到了真正的標準呢?
還有,其實多次從事運營實習生的機會,但當時一心想著要做“產品實習生”,浪費了很多實習機會。實際上,從運營開始做起是走向產品的一條不錯的路,反而更踏實一些。
4、緣分未到?顏值不夠高?運氣不夠好(此條純屬逗比)
對策:
之所以這四點寫在最后,因為除了第三點其他都是很難去直接改變的,只能通過其他輔助手段去解決。
很多人都安慰我說面試很看眼緣的,說我是緣分未到,到了自然就找到了。
說的似乎很有道理,可問題是運氣、緣分這玩意兒不可控,可控的是自己的努力。
有句話說,在沒有盡全力之前,沒有資格說運氣。就是這樣,只能努力,運氣這種事情就交給老天爺吧!
5、寫在后面
最近找產品實習生,的確是很不容易,甚至也有很心酸的時候。然而這一切的艱辛,都是由自己以前的不努力造成的。
一路下來,真的都不太順利,中途我老爹一直勸我去讀研,勸我去準備開發工作,都被我給勸回去了。
一直到前幾天,我都還一直還在糾結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這份工作,在糾結自己內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甚至有想過是不是要放棄了去考研。
這幾天終于緩過來了,改解決的問題還是要解決,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就要看自己的執行了!還差得遠呢!
就這樣,春招見!
文/imc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