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求職的人群中,有三類最主要的也是很有特色的群體。由于他們不同的背景和所面對的問題,其職業選擇和相應的咨詢指導也就有所不同。這三類群體分別是:
1、應屆畢業生。這類擇業者即將踏出校門,對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還不是很明確;對社會充滿好奇,卻不十分了解如何涉足。
2、剛參加工作1—2年的年輕人。這類擇業者離開學校不久,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對職業進行了初步探索后,產生了新的需求,激發起更換工作甚至更換職業的想法。
3、工作年限較長的從業人員。這類擇業者已具備豐富的職場經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在工作技能上也越來越不具備特殊的優勢,產生了職業危機感,并開始厭倦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希望換工作,但是又患得患失。
以上三類群體的情形實際上反映了處于職業發展歷程不同階段的心態。職業選擇和發展理論認為,職業抉擇是貫穿于人一生的不斷反復進行的過程,每當遇到一個問題或滿足了一種需要、產生某種體驗時,都會激發起抉擇。例如,美國職業心理學家薩帕從終生發展的視角出發,結合職業發展形態,把人整個一生的職業發展分為成長期、探索期、創立期、保持期和脫離期。人們在不同的工作體驗和對職業的不斷探索下,不斷積累經驗,產生不同的需求,不斷改變自己的職業期望。如果現實工作情況與期望不符,就有可能轉換工作甚至職業,直至達到協調,形成 “職業自我概念”,即個人對職業與自身關系的認識和定型。當職業自我概念定型的時候,個體的職業選擇目標會更加清晰明確。
應屆畢業生處于探索期的試行階段(22-24歲),他們會進入基本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開始正式的職業生活,并試圖將其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
隨后,人們進入創立期(25-44歲),這時人們已經進入了特定的工作領域,努力掌握該領域中職業發展的信息,力圖開辟自己在職業中的發展道路,把基本上適應的職業確定為自己的終身職業。這個時期又可以分為適應和穩定兩個階段。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處于該時期的適應階段(25-30)。這個階段因人而異,有些人較長,有些人較短,有些人甚至幾乎不經過這個階段而直接進入職業穩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若個人一直不能適應,就有可能轉換職業。如果一個人要轉換職業,他的個人職業發展又會從探索期重新開始。
一旦進入穩定階段,說明個體已經適應了整個職業環境,明確了自己在崗位中的責任和權力,能夠順利、成功地解決職業中的各種問題,開始在職業中體會到滿意感和成就感,并確定以現有職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
最后是保持期(45-59歲),人們已經在工作領域內取得了一定地位,一般不再尋求新的職業領域,而是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在這個時期,由于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個體容易進入“職業發展高原期”,出現技術落后、發展停滯等現象,因而尤其需要接受繼續教育、繼續學習和提高。以上所說的第三類擇業困惑者即屬于此種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職業發展高原期”在早期的職業階段也可能出現。有的人雖然生理年齡并不大,但是工作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后,由于技能限制陷入了職業危機,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企業面臨裁員的情況下。
歸納以上不同類型職業困惑者的普遍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探討相應的策略。
關于求職
求職是進行職業選擇的雙向過程。個體求職成功與否取決于雙方的需求是否能夠達成一致。因此,求職過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則、運用一定的技巧來促進選擇雙方的相互了解與統一,就顯得十分重要。
掌握求職信息是這個雙向過程的首要前提?,F今就業信息渠道暢通發達,網絡、新聞媒體、人才市場等中介機構都是重要的信息源。就業選擇和就業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全職,還可以選擇兼職、自由職業。還可以主動利用社會關系網絡尋求就業信息和機會。因此,學習運用信息時代的就業手段十分重要。
面對海量就業信息,還需要很好地選擇加工,善于區分出有用的信息,同時還要增強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識別招聘騙局和欺詐或各種虛假信息。
就業信息的選擇加工過程是將職業與自我進行匹配的過程,要看職業要求與自己的專業以及個人條件等是否相符合。例如,“專業對口”往往是用人單位與求職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雙向選擇中的共同標準。專業對口使個人更容易發揮專業特長,避免自己專業資源的浪費。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現在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半道出家”從事某項職業的,專業與個人的職業潛質并不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