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產品漲價靜悄悄
“夏天看中一款浴缸賣1400元,一直沒買,想著年底會促銷,沒想到更貴了,現在賣1550元。”昨日,記者在雄楚大道歐亞達家居建材廣場遇到了市民衛先生,他頗感懊惱地表示,看起來每家門店都在做促銷,其實家居用品越來越貴了。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同款衣柜要高出一千多塊錢。我們已經收到了廠家通知,說過完春節又會漲10%-15%。”一家專做榆木家具的營業員爽快地承認,他們的家具今年已經提價兩回,其中3月份漲了20%左右,9月份漲了10%。
而與該店不同的是,一些品牌家具的漲價則顯得含蓄多了。
“這款產品現在只提供現貨,不提供訂貨。”在某沙發品牌專賣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另一款“新品”可以接受預訂,但價格要高出1460元,記者對比發現,除了扶手有簡單的變化外,兩款產品的材質等看不出任何差別。
“雖然款式差不多,但是原材料、運費都漲了,所以新品都是按照新的價格體系來的,定價標準提高了。”該銷售員說,目前,正在對舊款進行清貨。
原料成本同比增長15%
武漢市家具行業協會一位人士表示,家居建材不是日常消費品,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感覺不如其他產品敏感,因此廠家喜歡悄悄變著花樣提價。
他介紹,一般來說,每年3月份是行業漲價的慣例,但總部調價后,各地經銷商或分店還要依據當地情況做選擇,所以有的在1月份就調整到位,有的要等到3月份以后。
對于漲價的原因,各大商家無一例外地將矛頭瞄準了一路高漲的成本。“今年原料采購成本同比增長了15%-20%,人工漲了20%,什么都在漲。”武漢某地板企業市場銷售總監肖健表示,對企業來說,淡市中漲價是一種冒險行為,但在各路成本的上漲壓力下,企業也是無奈之舉。
虛假宣傳 售后承諾難兌現 甲醛超標
武昌工商揭家居銷售三大“病”
臨近歲末,建材家居產品進入銷售旺季,促銷高峰帶來的往往投訴高峰。昨日,武昌工商部門接受記者采訪,指出家居產品申訴的“病癥”集中在三個方面:虛假宣傳、售后承諾難兌現、甲醛超標,提醒消費者注意。
實木復合門也是木門?
個別商家利用消費者對家居產品概念不清的弱點,誤導消費。如將實木家具、實木貼面家具宣傳為全實木家具;將皮革家具口頭宣傳為真皮家具,合同中未注明家具材質,造成消費者難以維權。
陳先生在武昌一大型賣場花24468元買了8扇門,購買前商家自稱是木質門工藝。陳先生裝修時因其中一扇門的尺寸需改小,鋸開后發現不是實木門。隨后,他將門送往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檢驗,結果為實木復合門。消協工作人員接到陳先生投訴時發現,該商家與陳先生簽訂的合同中沒有商品材質。最終經協商,商家退還陳先生4468元作為補償。
售后承諾成“空談”
消費者交付定金后,商家未按合同約定及時送貨或者收到的家具與約定不相符。撥打售后服務電話報修,維修人員遲遲不到。
周女士2007年在余家頭一家居賣場花2000元購買了一個床墊,稱當時商戶承諾十年內包換。今年4月,周女士發現床墊中間出現明顯凹陷,找到商家要求更換遭拒,投訴消協。經協商,商家為周女士維修。
“游離甲醛”超標4倍
個別品牌家具使用的材料不達標,致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超標。
嚴先生花1600元在余家頭一家居賣場買了張大班臺,安裝后,他剛懷孕的妻子聞到新家具有味道。后來妻子突然腹痛流產,他自己身上也出現紅疹,便懷疑大班臺甲醛超標。經過專業機構監測發現該班臺“游離甲醛”超過住宅標準近4倍。后經調解,大班臺退給店家,店家總共補償顧客各項損失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