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來源:收集編輯:admin
9月22日是中國第五個城市無車日,今年盡管有148個內地城市參與了主題為“綠色交通,城市未來”的無車日活動,創造了參與城市數量的紀錄。但住建部組織者坦承,為期一天的活動可能收效甚微,不少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網友也抱怨當天城市的堵車狀況沒有得到任何改善,而對于更多不上網的市民來說,城市無車日的知曉率會更低。究竟“無車日”的意義在于限行,還是在于引發人們對綠色出行的關注和思考?除了交通出行外,以城市建筑為例,成就一座“低碳城市” 的目標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十二五”開始“綠色”要落地
隨著季節從炎熱的夏季漸漸轉入初秋后,人們的視線開始從追求“秋高氣爽”轉向了“綠色”、環保、低碳,被高樓聳立的“水泥森林”壓得心慌氣短的人們寄望于自己馬上能夠“穿越”到一個連建筑都能呼出氧氣的空間里。而在另一方面,根據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世紀100年間,整個人類創造的財富消耗了2640億噸的石油和天然氣、1420億噸的煤炭、380億噸的鋼、7.6億噸的水泥和4.8億噸的銅。
而就在近日舉行的全國大學生綠色建筑創意設計大賽上,中科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約有20億平方米新建筑竣工;消耗6億噸標準煤,建筑業能耗占國家總能耗的30%左右;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幾乎占到了50%;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運輸和工業領域。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住宅面積超過400億平方米,95%都屬于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增近10億平方米的建筑中只有15%左右實現了低碳標準。不僅如此,我國每施工1萬平方米產生建筑垃圾500到600噸。
動輒以“億”為單位的數據顯然讓大多數人在乍看之下陷入一種惶恐,但轉而想想這數據僅是個宏觀數據后便放松了“警惕”,伴隨著這種微妙心態數年后,我們的綠色建筑和低碳城市理念卻依然無法踏踏實實地“落地”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去。與此同時,一些從業者對綠色建筑的理解也出現相當的偏差,甚至許多開發商看重的是綠色建筑所帶來的宣傳功利和商業回報,并不愿致力于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
但在國家節能減排戰略之下,國家“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建筑業要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著力用先進建筑材料,信息技術優化結構和服務模式;到 “十二五”末,我國建筑產品施工過程的單位增加值能耗要下降10%,新建工程更是要100%符合國家節能標準。對于眾多房地產商來說,猶如“狼來了”般喊了多年的綠色建筑口號,這一次終于真要來了。
據悉,北京市正擬定相關政策,研究醞釀推動將房地產行業低碳落到實處,并希望這項研究未來能以金融手段方式鼓勵開發商全面落實低碳。而對于上海來說,根據市政府今年6月27日正式頒布的《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若干意見》,上海也將大力推進住宅產業化工作,并于2015年內實現上海裝配整體式住宅面積占住宅開工總量的20%左右。逐步實現全市新建公共租賃房和內環線以內新建住宅全面采用裝配整體式住宅方式建造,這也就意味著不少上海市民將有望在幾年內就體驗到這種全新的高品質綠色住宅。
從概念到實踐的路還在走
然而,對于大多數普通市民來講,綠色建筑究竟代表了什么?它們對我們生活又將帶來怎樣的改變和更多的實際意義?我們又將如何判定自己身處的建筑是否 “綠色”?盡管歷經了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盡管已經見識過了電動公交車,也體驗過了各種以低碳、環保為主打專題的世博會各色場館的有趣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對于綠色建筑的概念,似乎仍然停留在太陽能光伏發電、雨水收集、少開空調節能減排等簡單的認知上,而一些節能產品價格高于普通產品的事實也讓“綠色”概念難以真正融入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老百姓心中,甚至一些以明星為宣傳主題的環保衣物、飾品等更是把這些概念漸漸和“小資”、情調等掛鉤起來,終于漸成小眾。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綠色建筑”?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以及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事實上,上海的建筑能耗在過去10年內翻了1 倍,年均增速達到8%,快于社會總能耗7.4%的年均增速,已成為能源消耗的主力軍。如按目前發展形勢與用能持續增長水平,預測2030年本市建筑能耗將達到近6000萬噸標準煤,占到社會總能耗的近40%。為此,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低能耗建筑與綠色建筑示范工程,過去5年間,按照節能標準建成1.7億平方米的新建節能建筑,完成2.89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并有8大低碳發展實踐區進入實施階段。截至今年8月底,本市共有44個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標識,8個項目獲得2011年度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數量居全國之首。
就在今年9月8日舉行的中國綠色建筑和節能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第四屆綠色建筑與節能大會”上,國際建筑專家、學者與國內建筑業第一線的研究并實踐中的企事業單位代表,圍繞低碳社區和生態城市的建設、綠色建筑發展和創新的實踐、超高層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技術的運用等主題展開研討,將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最大限度地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改善居住舒適性、健康性和安全性的無限可能性,以及一些正在建造中的綠色建筑實例展現在我們面前。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標[2011]17號文的要求,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依據國家標準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訂工作。目前,該標準修訂工作已全面啟動。同時,在“十二五”期間,上海綠色建筑至少完成創建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并將建成一批區域類型差異、功能齊全的低碳城區。
作為大會第二天的專家論壇主持人,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工學博士韓繼紅女士也在會后的交流中告訴記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綠色建筑是要做到在建筑的設計、建造、使用的每個環節,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的本質決定了它將要實現的一定是低成本、高品質。”韓博士對于記者提出的建筑高成本 “綠色”的問題首先做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概括回答,因為真正的綠色建筑不僅僅只是促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轉化,更在于營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生活空間,并有效節能降耗,節省居住使用成本。
“綠色”時代觀念先行
就目前情況看,在大多數綠色建筑的推進中,許多開發商正是因為其初期增量成本,加之對綠色建筑技術沒有完全掌握,因而不愿承擔風險,躑躅不前。但從上海的情況來看,也有更多的房地產企業愿意積極投入綠色技術的建造實踐中,就在今年5月29日,上海市自2009年首批啟動建設的六大居住社區“綠地新江橋城(江橋基地)”第一個基地竣工交付使用,一期D區共1763套住宅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是“升級版”的保障房,供給長寧、靜安、閘北、普陀等區。這也是國內首個獲得國家住建部綠色建筑星級標識和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保障房項目,同時也開創了保障房項目商業配套設施與住宅同步交付使用的先例。
另一方面,在近幾年,無論是國家還是上海地方政府,對于建筑節能、綠色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十分明顯,綠色建筑的激勵機制也已經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早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綠色建筑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就表示,下一步要從容積率、稅收、拿地優惠等方面支持綠色建筑的發展。
而在韓博士看來,除了開發商的“成本”,設計師對于綠色技術融入建筑本身而做出的設計規劃,以及建筑使用者在入駐后營運和維護,都是成就綠色建筑并使之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就拿我們現在這個樓層為例,只有我們兩個人,但是所有的燈卻都開著,這就沒有達到節能的本意。”韓博士提醒記者注意觀察該樓層的一個個密集排列的小照明燈分布情況,雖然整個樓層的公共部分只有韓博士和記者兩個人,但近五十盞小燈和壁燈卻是個個開得敞亮,“先不論這些燈是不是節能燈,設計師其實可以在設計的時候就分兩路電線,像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每隔一個或者兩個燈泡點亮,這就是節能了。”而韓博士也隨即強調了建筑使用者的觀念問題,尤其指出了大多數人對于建筑的公共部分節能意識的淡漠,“比如我們在家里就會非常注意是不是有節電節能,但在公共場合就會有所忽略。”
或許就在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可以按照新的綠色建筑標準來衡量開發商造起的各種樓盤是否是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也能夠在設計師巧妙設計中充分去享受“綠色生活”種種便利,但真正讓“低碳城市”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還是我們每個人的“綠色”觀念,從而讓這個居有綠色建筑、行有綠色交通的“綠色”時代變得不再是個空洞形式。
"綠色"時代漸近 我們準備好了嗎?
“十二五”開始“綠色”要落地
隨著季節從炎熱的夏季漸漸轉入初秋后,人們的視線開始從追求“秋高氣爽”轉向了“綠色”、環保、低碳,被高樓聳立的“水泥森林”壓得心慌氣短的人們寄望于自己馬上能夠“穿越”到一個連建筑都能呼出氧氣的空間里。而在另一方面,根據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世紀100年間,整個人類創造的財富消耗了2640億噸的石油和天然氣、1420億噸的煤炭、380億噸的鋼、7.6億噸的水泥和4.8億噸的銅。
而就在近日舉行的全國大學生綠色建筑創意設計大賽上,中科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約有20億平方米新建筑竣工;消耗6億噸標準煤,建筑業能耗占國家總能耗的30%左右;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幾乎占到了50%;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運輸和工業領域。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住宅面積超過400億平方米,95%都屬于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增近10億平方米的建筑中只有15%左右實現了低碳標準。不僅如此,我國每施工1萬平方米產生建筑垃圾500到600噸。
動輒以“億”為單位的數據顯然讓大多數人在乍看之下陷入一種惶恐,但轉而想想這數據僅是個宏觀數據后便放松了“警惕”,伴隨著這種微妙心態數年后,我們的綠色建筑和低碳城市理念卻依然無法踏踏實實地“落地”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去。與此同時,一些從業者對綠色建筑的理解也出現相當的偏差,甚至許多開發商看重的是綠色建筑所帶來的宣傳功利和商業回報,并不愿致力于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
但在國家節能減排戰略之下,國家“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建筑業要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著力用先進建筑材料,信息技術優化結構和服務模式;到 “十二五”末,我國建筑產品施工過程的單位增加值能耗要下降10%,新建工程更是要100%符合國家節能標準。對于眾多房地產商來說,猶如“狼來了”般喊了多年的綠色建筑口號,這一次終于真要來了。
據悉,北京市正擬定相關政策,研究醞釀推動將房地產行業低碳落到實處,并希望這項研究未來能以金融手段方式鼓勵開發商全面落實低碳。而對于上海來說,根據市政府今年6月27日正式頒布的《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若干意見》,上海也將大力推進住宅產業化工作,并于2015年內實現上海裝配整體式住宅面積占住宅開工總量的20%左右。逐步實現全市新建公共租賃房和內環線以內新建住宅全面采用裝配整體式住宅方式建造,這也就意味著不少上海市民將有望在幾年內就體驗到這種全新的高品質綠色住宅。
從概念到實踐的路還在走
然而,對于大多數普通市民來講,綠色建筑究竟代表了什么?它們對我們生活又將帶來怎樣的改變和更多的實際意義?我們又將如何判定自己身處的建筑是否 “綠色”?盡管歷經了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盡管已經見識過了電動公交車,也體驗過了各種以低碳、環保為主打專題的世博會各色場館的有趣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對于綠色建筑的概念,似乎仍然停留在太陽能光伏發電、雨水收集、少開空調節能減排等簡單的認知上,而一些節能產品價格高于普通產品的事實也讓“綠色”概念難以真正融入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老百姓心中,甚至一些以明星為宣傳主題的環保衣物、飾品等更是把這些概念漸漸和“小資”、情調等掛鉤起來,終于漸成小眾。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綠色建筑”?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以及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事實上,上海的建筑能耗在過去10年內翻了1 倍,年均增速達到8%,快于社會總能耗7.4%的年均增速,已成為能源消耗的主力軍。如按目前發展形勢與用能持續增長水平,預測2030年本市建筑能耗將達到近6000萬噸標準煤,占到社會總能耗的近40%。為此,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低能耗建筑與綠色建筑示范工程,過去5年間,按照節能標準建成1.7億平方米的新建節能建筑,完成2.89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并有8大低碳發展實踐區進入實施階段。截至今年8月底,本市共有44個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標識,8個項目獲得2011年度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數量居全國之首。
就在今年9月8日舉行的中國綠色建筑和節能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第四屆綠色建筑與節能大會”上,國際建筑專家、學者與國內建筑業第一線的研究并實踐中的企事業單位代表,圍繞低碳社區和生態城市的建設、綠色建筑發展和創新的實踐、超高層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技術的運用等主題展開研討,將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最大限度地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改善居住舒適性、健康性和安全性的無限可能性,以及一些正在建造中的綠色建筑實例展現在我們面前。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標[2011]17號文的要求,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依據國家標準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訂工作。目前,該標準修訂工作已全面啟動。同時,在“十二五”期間,上海綠色建筑至少完成創建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并將建成一批區域類型差異、功能齊全的低碳城區。
作為大會第二天的專家論壇主持人,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工學博士韓繼紅女士也在會后的交流中告訴記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綠色建筑是要做到在建筑的設計、建造、使用的每個環節,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的本質決定了它將要實現的一定是低成本、高品質。”韓博士對于記者提出的建筑高成本 “綠色”的問題首先做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概括回答,因為真正的綠色建筑不僅僅只是促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轉化,更在于營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生活空間,并有效節能降耗,節省居住使用成本。
“綠色”時代觀念先行
就目前情況看,在大多數綠色建筑的推進中,許多開發商正是因為其初期增量成本,加之對綠色建筑技術沒有完全掌握,因而不愿承擔風險,躑躅不前。但從上海的情況來看,也有更多的房地產企業愿意積極投入綠色技術的建造實踐中,就在今年5月29日,上海市自2009年首批啟動建設的六大居住社區“綠地新江橋城(江橋基地)”第一個基地竣工交付使用,一期D區共1763套住宅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是“升級版”的保障房,供給長寧、靜安、閘北、普陀等區。這也是國內首個獲得國家住建部綠色建筑星級標識和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保障房項目,同時也開創了保障房項目商業配套設施與住宅同步交付使用的先例。
另一方面,在近幾年,無論是國家還是上海地方政府,對于建筑節能、綠色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十分明顯,綠色建筑的激勵機制也已經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早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綠色建筑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就表示,下一步要從容積率、稅收、拿地優惠等方面支持綠色建筑的發展。
而在韓博士看來,除了開發商的“成本”,設計師對于綠色技術融入建筑本身而做出的設計規劃,以及建筑使用者在入駐后營運和維護,都是成就綠色建筑并使之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就拿我們現在這個樓層為例,只有我們兩個人,但是所有的燈卻都開著,這就沒有達到節能的本意。”韓博士提醒記者注意觀察該樓層的一個個密集排列的小照明燈分布情況,雖然整個樓層的公共部分只有韓博士和記者兩個人,但近五十盞小燈和壁燈卻是個個開得敞亮,“先不論這些燈是不是節能燈,設計師其實可以在設計的時候就分兩路電線,像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每隔一個或者兩個燈泡點亮,這就是節能了。”而韓博士也隨即強調了建筑使用者的觀念問題,尤其指出了大多數人對于建筑的公共部分節能意識的淡漠,“比如我們在家里就會非常注意是不是有節電節能,但在公共場合就會有所忽略。”
或許就在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可以按照新的綠色建筑標準來衡量開發商造起的各種樓盤是否是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也能夠在設計師巧妙設計中充分去享受“綠色生活”種種便利,但真正讓“低碳城市”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還是我們每個人的“綠色”觀念,從而讓這個居有綠色建筑、行有綠色交通的“綠色”時代變得不再是個空洞形式。
"綠色"時代漸近 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