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科學管理理論的核心是假定企業領導在運用一系列強大的分析工具后,能夠準確預測任何業務的前景,從而選擇明確的業務發展方向。該過程通常要人們在低估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勾畫一幅可以用DCF核算的相當準確的前景。
有相當一部分傳統企業會在每年年底,由企業戰略發展、行政、財務和人力資源等部門聯合開展下一個年度的業務發展規劃和預算?;跉v史業績和增長速度,結合新年度的戰略舉措效果預估,進行數據指標的回歸預測,使用的大量工具和模型都是力求預測未來節點。
然而,如果公司業務正在高速發展期,或者要開創藍海市場,亦或者業務發展并不順利而將進行整改轉型,那么業務前景將非常難以估測。使用基于過去年度的數據,結合各業務負責人的經驗判斷得到的增長預測,將會非常難以貼合實際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做預測和規劃的時候,規劃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利益對立,形成了微妙的博弈關系:規劃部門希望更準確理解和掌握具體業務的實際情況,從而在此之上進行增長規劃,而業務部門則可能會對業務情況進行打折和縮減,以便更好地完成未來年度增長規劃。對真實情況的理解偏差將進一步導致未來預測的不確定性。
低估了不確定性而產生的規劃,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危險:證實性偏見。具體業務部門會在未來年度嚴格按照規劃方向去開展業務,如果業務指標尚未達成,他們可能會放下眼下更加重要但是對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戰略布局,全力去完成短期的指標任務,從而錯失業務發展良機。如果業務良好,業務負責人有相當大把握可以保證本期業務指標達成,但是為了給未來留足空間,而去人為壓低可能達成的業務數據,為了部門的一己私利,損害公司整體利益。
區別原則:錯誤判斷比錯誤本身更加危險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和傳統企業結合,一方面會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減少浪費,甚至會產生新的業務形態,挖掘出用戶深層次需求,并進行有效業務實施。另一方面,新經濟催生的高度競爭業態,會在相當短時間內加劇競爭的激烈程度,一個目前還健康有活力的企業組織,離倒閉時間或許就在以月度計算。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未來發展路徑將變得更加多變和不確定?;陬A測、管理、控制為傳統的經典管理理論迅速而明顯變得不合時宜。
在企業管理實踐中,企業希望更加明確的對不確定性進行區分。不確定性可以從概率上劃分為已知的不確定性和未知的不確定性。
已知的不確定性的第一種情況:足夠明確的未來。
基于某個事件歷史的記錄,我們對不確定的概率有著充分把握,在可接受程度下,會認為這樣的不確定性是已知的。規劃人員基于簡單的基礎事實,以及確信未來相對線性單一的增長曲線形成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戰略。為了對未來進行相對準確的預測,經理人員可以利用標準的系列企業管理工具進行市場研究、競爭對手成本和能力分析、價值鏈分析等,并利用DCF 方法整合這些預測結果,從而確定未來可能性。
已知的不確定性的第二種情況:未來有幾種確定的可能。
未來前景可以被描述為幾種具體的前景預測之一,并且具體前景的數量是有限可控制的。分析無法說明最后會發生哪種結果,但是有可能確定的概率,比如,電信運營商的牌照發放,對于幾大企業而言,拿到何種制式的4G牌照有幾種可能性,每種可能性都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確定,比如通過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已有技術制式的延續性,市場的用戶數量和沉默成本等判斷,可以得到有限數量的不確定性的概率。
已知的不確定性的第三種情況:未來是分布在一定范圍之內的。
在范圍內有一系列的關鍵影響因素,未來的結果會分布在一定范圍之內的任何地方,所以沒有具體的單一性前景預測。第三種不確定性的情況和第二種有類似之處:必須對描述各類未來結果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然后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市場走向的決定事件來進行判斷。在第三種情況下,由于形成有價值的前景預測過于復雜,即便通過大量整理和測算得到了各種情況,也很難對決策提供實質性參考(只識別重點的幾種情況不具備代表性,過多情況識別又會影響決策速度)。
未知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存在已知的體系之外而無法預測的。未知的不確定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不可預測性:突發情況出現在認知范圍之外,通過現有技術和知識,無法將這種情況提前預知出來,而這種意外的發生又是必然的。二是顛覆性:由于無法提前預知,企業和組織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已知的可能性當中。對于突如其來的情況往往沒有準備或者準備不充分,一旦未知的不確定性發生,企業將遭受巨大打擊。
對于已知的不確定性預測和規劃,每天還在重復發生在傳統企業中。對于未知的不確定性,傳統企業認為這是不常發生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演化成已知的不確定性。然而,對于未知的不確定性的錯誤判斷比其本身更加危險。
應對原則:在于正本歸源和實踐修正
未來的商業環境已經在悄然變化,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下,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正在以超過想象的速度進行融合。傳統企業追求確定性的本質在于將企業的經營風險降到最低,而“互聯網+”時代的成功因素是速度和創新。倍速的增長、潛在競品和替代品層出不窮,商業環境急速變化而不可測。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未知的不確定性是穩定狀態,是常態。確定性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那么,企業該如何在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生存呢?我們透過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框架,基于不確定性世界觀的理解,我們認為整體、宏觀的市場和經濟業態是不確定性的,不存在任何“確定的市場”空間。在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是無法試圖找到一種“大一統”的模型來解釋宏觀市場。用固定不變的模式解釋變化的宏觀市場只會帶來徹底性的失察、失算和失誤。
對于不可知的世界,所有人都會感到無比的恐懼和焦慮,所有企業會對未來世界和動態變化的市場喪失把控能力,這個結論非常悲觀。如果企業的未來方向是隨波逐流后的隨遇而安,那么企業的負責人和管理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們無法決定任何事情的發生,甚至會被市場的動態所左右。不可避免,我們的確看到了部分商業管理研究者、理論研究者陷入了不可知論:他們非常敏銳地觀察到現階段市場正在發生的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只會得到整體市場和經濟是無法預測和把握的結論。
當然,如果沒有統一方法和不變模型來解釋全局市場,那么任何一種認識和方法都是對部分市場規律的解釋,適用于局部市場的變化,只能抓住局部市場機會。
我們看到業內充斥了各種口訣、功法、規矩,都是在局部市場范疇內自說自話,試圖自圓其說。這類理論系統突出的特征,就是每個部分都說得通,但所有部分加在一起,只會是無意義的點狀問題羅列和表述。這類理論我們稱之為“算命理論”。由于不確定性,“算命先生”說的任何預測和判斷,都有可能被說中,當然也都有可能說錯。如果說錯,事后“算命先生”會再次搜羅市場上信息和影響變量,有一百個理由修正之前的判斷。
另外,傳統企業在轉型中會變得非常有痛點。面對不確定性的市場,分分鐘都有被蠶食、打壓甚至顛覆的危險,原本的長青基業變得風雨飄搖。這種生存壓力對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企業希望能抓住某種市場的秘密、領先的觀念、先進技術的使用,讓企業迅速回到安全發展軌道。如果幸運的話,未來的可能性正如“算命先生”預測一樣被言中,但由于證實性偏見的存在,預測的神奇會被迅速放大,萬人朝拜。直到泡沫破滅,才發現越瘋狂的就是越荒謬的。
探索不確定性世界的應對原則,還需回到不確定性的本質和根源上面,只有從根上出發的探索,結合企業的實踐修正,才有可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投稿/劉官華,TII咨詢CEO;首席咨詢師,互聯網戰略專家;互聯網運營專家,微信聯系方式:inplin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