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f5frt"></address>
<em id="f5frt"></em>

    <noframes id="f5frt">
    <form id="f5frt"></form>

      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當前位置:首頁 > 創業指南 > 創業指南 >

      [一家之言]溫克堅:我給創業熱潑點涼水

      日期: 來源:收集編輯:佚名

      [一家之言]溫克堅:我給創業熱潑點涼水


      摘要ID:ipress

      我們應該摒棄的是這種對社會精英的扁平化定義,這種對社會精英的扁平化定義,是十分粗暴和落后的,犧牲了一個社會應有的多元維度,和我們的真實生活感知并不符合。

      左志堅寫了一篇題為《創業是中國社會最后的階層上升通道》的文章,大部分表述我都認同,不過把創業和階層上升聯系在一起,可供討論的東西就多了。左是我的老朋友,在他創辦“拇指閱讀”之前,我們就有來往,他對新聞和商業的理解一直讓我贊賞,有了創業經歷之后,相信他有更豐富的體悟,才會花費時間來寫作論及在社會結構固化背景下,階層流動的憂慮和出路。

      不過因為觀察社會的視角不同,對創業和社會流動之間的關系,我還是有些不同看法,寫出來請讀者批評。

      過去一兩年,在很多社會圈層中,創業成為一種風潮。這種創業風潮有來自政策層的暖風,在原有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失去動能,投資效率遞減的背景下,決策層急于鼓勵創新,希望創新成為經濟發展引擎,做大增量,甚至提出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相應的是各種各樣的政府創業引導基金,形形色色的創業孵化園等等。

      催化這股創業潮流的,還有所謂成功者的故事,比如那些快速登陸納斯達克的企業,那些創始人變成億萬富豪的勵志故事。而資本市場熱潮背后,也可以追溯到前些年的世界經濟格局,尤其是美聯儲的定量寬松政策和中國央行的貨幣寬松政策,都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導致市場資金成本極低,激勵著投資經理們以更激進的姿態在創業市場燒錢。

      我對創業者充滿敬意,但對創業和成功之間的關聯卻相當悲觀,正如左志堅提到的,創業是一個九死一生、成功率極低的行當,在創業成為潮流的社會氛圍下,多潑一點涼水是必要的。

      創業的本質決定了這是成功率極低的一個選擇。創業者必須有更深刻的市場敏感性,必須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創業過程必須冒更多的風險,創業者需要更多的資源儲備,創業總是為少數人準備的游戲,而不可能是大眾化的行為模式。從投資回報的行業比較而言,即使是那些頂尖的享有盛譽的創業投資機構或投資家,其長期凈資產回報率并不比很多行業更高。

      人們容易被那些耀眼的成功故事所吸引,成功者往往也有更廣泛的傳播能力,而失敗者往往牙齒被打斷也要往肚子里吞,無處話凄涼,失敗者的故事人們聽不到,也沒人聽。久而久之,人們會形成某種誤會,進而把這些成功故事推而廣之,這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心理偏差。事實上,很多富豪們的創業故事,只是成功者事后編制的劇本,而不是真實的進程。李嘉誠的第一桶金,王石的創業故事,讀起來都讓人興味盎然,但如果某個創業者真的相信那些故事了,那么他/她顯然對社會過程還缺乏洞見。

      在一個社會,勵志故事需要復制和傳承,激勵更多人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但是一旦政府介入這個領域,并且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刺激經濟發展,那肯定是形跡可疑的選項。從社會視角來觀察,創業并不僅僅依靠特定個體的天賦或者能力,而是和教育體系、文化傳承、知識產權保護都機制息息相關,客觀的檢視中國的教育質量、創業環境、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其實對創業者都不算友好,政府設立的所謂創新孵化基地、創業支持機制等,大部分都走樣了。從深層次來理解創業,其實是企業家精神,市場機會和資源的巧妙組合,從現實環境來看,法治基礎不健全,社會環境不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教育不鼓勵個性和創新風格,文化上缺乏冒險和對失敗的寬容,那么創業和創新都只注定會是一種泡沫化的存在,而不可能在實質意義上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

      正如知名投資家閻炎所指出的,創業永遠是少數人的事,創業成功更是小概率事件,政府介入鼓勵創新,肯定是好心辦壞事,也容易導致道德風險。現在很多地方政府一擁而上的做法,完全背離了創業的初衷。

      而就中國經濟病癥而言,如果不對國有經濟體系動刀,回避經濟結構調整,而寄望通過創新形成增量,從而挽救經濟發展頹勢的做法,在政治上或許是合理的,但實際效果注定會讓人失望。目前的經濟結構,不但約束著經濟發展,也自然會限制真正有意義的創新,創業者可以階段性的回避這個障礙,但當企業開始成長,這個障礙就變得繞不過去。

      不過我和左志堅文章更重要的分野在于創業和社會流動的關系。創業成功概率如此低,如果只有那些創業成功者才能被認為是階層上升,那么通過創業這條通道達到階層上升的目標,自然是極度困難的。這種困難和一般的社會感知是一致的,社會輿論中流行著各種各樣的嘲諷,調侃甚至怨恨,反映了社會結構性的不公平,但深究下去,也和社會對成功的認定,對社會精英的標準過于單調有關,社會習慣于按照某種標準對人群進行豎向分級,上層大概對應著政治精英、財富精英或文化精英,下層則被認為是屌絲或者草根,這種社會分層掩蓋了很多社會面相,更多反應的是權力主導的社會構建。

      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我們首先應該摒棄的就是這種對社會精英的扁平化定義,這種對社會精英的扁平化定義,是十分粗暴和落后的,犧牲了一個社會應有的多元維度,和我們的真實生活感知并不符合。

      就我們的生活經驗而言,除了權力精英和財富精英,在眾多社會領域,無論是文化的、藝術的或是各種興趣主導的小眾領域,其實都已經有很豐富的面相,有獨立的成就評估標準,人們可以自得其樂,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這種社會空間,并不需要國家權力的認證,也不需要迎合傳統的成功標準,完全可以各玩各的,一個看重自己職業尊嚴的律師或者教師,站在馬云等的面前時,并不需要自矮三分。那些納稅的小型企業主,面對國家權力機構的時候,也可以擁有一份主人翁的傲氣。

      或許我們應該追問的是,誰是創業者?狹義一點理解,當然是那些創立經濟組織,尋求財富的個體,但米塞斯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具有一定的冒險特征,人人都是企業家,所有人在某種意義上,無論是什么職業,不管你是觀念傳播者、財富創造者、快樂提供者,其實都是創業者,都在為財富、榮譽、地位等目標而努力,這個過程同樣充滿不確定性,充滿風險,我們都在努力成就自我,這些才是社會流動的應有之義。從這個視角來看,社會并不需要在原有的結構上,反復不斷的進行精英再生產或精英循環,而是需要在更多維度進行擴張,精英結構需要的是擴張,而不是通向固有社會結構的天梯,用來描述社會流動的傳統框架應該被一種基于個人立場的社會擴展框架來替代。

      當然,不管是按照傳統框架的社會流動還是個體創業帶動的社會擴張,無論是財富精英們還是米塞斯意義上的各種各樣的創業者,其實都面臨著共同的制度性困境,這種困境使得階層上升或者個體成就并沒有那么真實,并不能確切的轉化為自由、尊嚴和幸福。顯然,這才是更根本的一個問題。

      文/溫克堅,青年經濟學者

      相關閱讀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