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速移動的時代,互聯網改變了很多產業的游戲規則,從大魚吃小魚到移動終端時代的快魚吃慢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為傳統鞋服產業也在積極響應李總理互聯網+的號召,到各類風生水起的定制O2O模式,讓人眼花繚亂,你方唱罷我登場,甚是火熱,冷眼旁觀,冷靜思考,有誰能真正撥開云霧見月明?
對于傳統鞋服企業來說,前有內部競爭之狼天貓、京東、美麗說等大型電商平臺,后有外患猛虎海淘,跨境電商等平臺,在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傳統鞋服企業該如何從中脫穎而出,華麗轉身?
面對激烈競爭的狂潮,傳統鞋服產是否應該回到原點進行考慮,什么才是用戶在鞋服移動購物體驗上永遠的痛,什么才是企業內心那個久久不能釋懷的癥結?
分享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 體驗弱,用戶頻繁退換貨,沒有統一標準,糾結于各大品牌之間尺碼不一問題;
第二, 成本高,用戶退換貨成本,企業運營成本;
第三, 流量低,用戶體驗弱,平臺轉化率低,難促成二次購買。
移動端購物時,很多用戶不是因產品質量退貨,而是因為尺碼不適。中國鞋服產業的尺碼沒有統一標準,各個鞋服企業尺碼混亂不堪,從而導致用戶體驗極差,退換貨居高不下。
2014年,中國全網退換貨率約20% ,鞋服類退換貨率最高,其中,海淘直接經濟損失達10億元,淘寶更是高達50億元,上述驚人的數據,皆源于尺碼問題。
已獲悉國外有多家機構正在專研人體三維數據交互,以智能硬件為入口,精確采集人體數據,并應用到移動端購物體驗上,以解決鞋服產業退換貨的痛點。 而國內,也有這么一家機構叫“隨型”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人體三維數據交互中心,以用戶為核心,根據用戶的腳型數據向消費者智能推薦最適合的鞋款和鞋碼,解決用戶因尺碼產生的問題。
數據為王的時代,小數據也能撬動億萬級市場。其實,淘寶早在2012年就推出“尺碼助手”,但沒有考慮用戶體驗和尺碼數據的精準度,直接石沉大海,每年損失多達50億元,而今以智能硬件為入口,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將會再次顛覆整個鞋服市場格局。
投稿/王明杰(手機:1575928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