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列2015中國十大創業城市之首,對很多人來說并不出乎意料。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上海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第一。
在這個邏輯的推動下,《財富》(中文版)今年年初與大數據公司BBD(數聯銘品)聯手設計并推出了分析和調研,尋找對企業家和創業者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創業城市。榜單的初選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公開的可信數據源進行了深度分析,篩選之后,最終通過第二輪讀者調研評選出了“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
1、上海市 不差錢、 不缺人
上海位列2015中國十大創業城市之首,對很多人來說并不出乎意料。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上海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第一,資本特別是青睞創業項目的風投高度集聚。
“不差錢”的上海同樣“不缺人”,在“人才市場最有競爭力城市”的分榜單上,上海同樣名列榜首。海外人才居住證、戶籍打分制度等創新的人才引進措施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高端人才。排名全國第三的高校數量為上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智力資源和創業主體。
這個在近代以“冒險家的樂園”著稱的城市并不缺乏創新和創業的關注度。2011到2013年,上海連續三年位列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立項數量全國31個省市第一位。阿里研究院聯合36氪等機構最新發布的“移動互聯網+”中國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報告顯示,在創業最活躍的互聯網領域,上海擁有全國19%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僅次于北京。然而城市規模增長如同一柄“雙刃劍”,上海也面臨著房屋租金、人力、運營成本的高企,這恰恰是對創業者最現實的挑戰。
2、深圳市 創投之都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迅速興起,深圳是代表了珠三角經濟圈的創業城市。這兩年以大疆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硬件領域也在不斷突破。作為國內僅次于北京的互聯網創業中心城市,深圳匯聚了騰訊、華為、比亞迪等優秀企業,也有深創投、達晨資本等中國領先的本土創投機構。
這里是中國最早的對外經濟開放的窗口,創業者更容易感受到平等、自由的創新精神。今年6月,深圳市本級財政要設立總計800億元的發展引導基金,要打造“現代化國際創新性城市”。目前深圳已經培育和聚集了超過8,000家的創投機構,管理資本超過4,000億元,是全國創投最為活躍的地區。在通訊設備、計算機等制造業方面,深圳一直位列全國前列。但面對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深圳也開始逐漸進入產業結構調整,試圖挖掘新興行業潛力。2014年,深圳的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年均超過20%的增長。
3、廣州市 順勢維新的老牌商埠
廣州是以低調、務實、不喜張揚的從商風格著稱的老牌商埠,因為距離不足150公里的深圳在創新創業上的惹眼表現而倍感壓力。2014年GDP排名全國城市第三、機場吞吐量全國城市第二、高校數量全國第二……廣州的創業優勢,更多地體現在一線城市的豐富資源上。然而在經濟實力、商業環境、開放程度、人力資源不相伯仲的第一梯隊,這些傲人的數據并不足以成為廣州創新創業的獨特優勢。
科技創新是廣州與深圳相較明顯的短板。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曾經感嘆,深圳在科技創新上遠遠走在了廣州的前頭。華為一家企業2014年為科研創新投入400億元,比廣州市全年的投入還多。然而,今年6月,這個歷史上屢次“順勢維新”的城市提出2017年和2020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分別超過47%和49%等一系列指標,試圖抓住“互聯網+”這個“中國雙創”的核心引擎。
4、北京市 21歲現象
北京地區每年的畢業生已經超過了23萬人,無論是被動選擇還是主動上路,創業已經成為首都大學生不可逆轉的新就業渠道。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教育機構加上最優秀的學生創業者,在北京傳統的互聯網和高科技創業氛圍的感染下,正在催生新的“21歲”現象——很多學生從大三就開始創業。
據統計,2014年,僅上半年的新創辦企業就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就有近50家企業誕生。同時,北大創業訓練營、由錢穎一推動的清華X-lab等組織的興起帶動了一批擁有頂尖技術能力的青年學生投身創業熱潮。學術機構之外,天使投資人、孵化器和創客組織的三角關系開始形成。以創新工場、車庫咖啡、聯想之星等為代表的27家創新型孵化器成為其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北京的創業圈子——從雷軍系、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和前谷歌的員工、網易的創業幫,一直到徐小平和他的學生們。如果說看得見的組織機構是中關村管委會,那么這些看不見的圈子事實上就是北京創業更重要的驅動力。
5、杭州市 阿里和浙大的基因
杭州這座“創業新城”有著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由此延伸出的“阿里系”創業者在行業內已經是小有名氣。但除此之外,仍然有多家估值從1億到10億美元的創新創業“明星”,其中包括已經完成上市的網易、天鴿集團、斯凱、同花順、旺盛生意寶等發展期企業,也有正在崛起中的蘑菇街、快的打車、挖財等創業公司。
杭州在打造人才競爭力方面一直不遺余力,今年杭州推出“人才新政27條”,對頂尖人才和團隊的重大項目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浙江大學作為杭州本地的高等院校,也成為了培養創業人才的“黃埔軍?!?。浙大科技園在杭州的累計入園企業總數為1,200多家,70%的初創企業的核心團隊帶有“浙大基因”。多年來,杭州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創業生態體系,O2O、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等新興模式下的創新新秀層出不窮。根據TechDaily的數據統計,杭州2014年獲得A-B輪融資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比例超過北京,經緯中國、紅杉資本、IDG等投資大佬都已經進駐杭州。
6、蘇州市 創業樂土
去年,谷歌旗下的風投部門Google Ventures首次投資了一家中國企業,以3,800萬美元參與了旭創科技的C輪投資。但這家公司的總部并不在北上廣深等熱門城市,而是在蘇州。它立志于成為下一代云計算光通訊模塊的領導者,創始人及總經理劉圣之前曾經在美國朗迅等公司任職,2008年回國創業。據報道,起初,在選擇公司的創辦地點上,劉圣橫向比較了國內各一線城市,但從人力成本等綜合考慮下來后,覺得還是把公司辦在蘇州最適合。
除了創業成本低、毗鄰上海交通便捷、生活工作兩不誤等優勢之外,有效的投資融資環境已經成為各類創業公司落戶蘇州的巨大吸引力。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蘇州各類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達900億元,約占全國的10%。國內唯一服務于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的綜合性融資平臺——“千人計劃”創投中心也設在這里。
7、成都市 安逸的 “蓉漂”
履新不足一年的成都市市長唐良智,因積極推動創業創新的一系列大動作,被媒體稱為“創業市長”。2015年上半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超11萬戶,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9.3個百分點。今年2月,成都市政府啟動了“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制訂了“到2020年培養出20萬科技創業者”等創新創業目標。7月,成都與硅谷簽署了協議和備忘錄,擬于未來5年開展合作。
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在中國第一次選址一線以外的舉辦城市就選擇了成都。知名企業落戶和眾多的本地理工類高校為成都提供了優質的人才資源,而城市本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成都留住了人才。唐良智甚至提出了一個“蓉漂”的新概念,希望蓉城以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和配套的科教創新能力形成宜居宜業的城市優勢。
8、天津市 從鹽堿地到創業集群
3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灘涂;現在的天津開發區則是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新型城市綜合體。作為創業集群的基礎,這里有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騰訊數據中心、濱海新區集成電路設計服務中心等平臺載體優勢。在更大的濱海新區層面上,創業者正在被引導進入產業細分領域,最后組合成新區的全產業鏈。
在孵化器和開發區的上游,天津的眾創空間模式正在大量“繁殖”。到2016年,天津每所普通本科高校、獨立設置的高職學院、獨立學院至少要建設1個眾創空間,全市的眾創空間將超過100個。舉例而言,最近一個針對大學生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眾創空間”除了為團隊提供運營相關的服務外,房租、空調、上網全部免費。目前已經有600多名大學生在園區接受創業培訓,60個創業團隊入駐。在TMT領域之外,一家生物醫藥類的眾創空間也開始在開發區運行。
9、南京市 古都新夢
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原則同意。南京市長江以北的新區將為“六朝古都”南京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長期以來,南京在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具有優勢,而且人才資源非常豐富。這里有53所大學,600多家省級以上科研機構,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超過980人。中興、華為等公司都在南京設置了研發中心。
不少創業公司都表示,南京人才的水平和穩定性較一線城市更高。近年來,蘇寧、途牛等一批優秀的本地公司先后成功上市,南京的創業氛圍也日趨火熱。據統計,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30日,南京全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52,741戶,新增注冊資本3,651.81億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江蘇省居首位。
10、重慶市 逆水行舟
非一線城市,尤其在非沿海地區,創新創業上往往具有相似的成本優勢和資源劣勢。但是,相比于其他中西部重點城市,重慶在經濟增長上的突出表現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年中之前的6個季度,在全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整體局面下,重慶經濟增長始終保持第一。作為全國唯一具備鐵水空三個交通樞紐、三個國家一類口岸、三個保稅區的內陸城市,重慶打破了內陸城市整體開放程度較弱的慣常印象。作為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依托“渝新歐”國際鐵路通道,重慶的國內外交通和交流能力逐漸成為西部翹楚。在未來中西部城市創新創業建設的新一輪比拼中,高經濟增長和高開放程度無疑將成為重慶的重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