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副高職稱封頂,發展面臨玻璃天花板的問題,有望得以解決。市教委日前公布的《上海市區縣教育工作補充意見》透露,本市將探索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務評聘辦法。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務制度建立于1966年。這套職稱體系中,大學、中學、小學均設高級教師,但是,不同學段高級教師的級別與待遇并不相同: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相當于大學教師的副高職稱,而小學高級教師,相當于大學的中級職稱,中小學教師在職稱評定上明顯比大學低。業內人士透露:之所以如此設計,主要是考慮到中小學側重于教學實踐,學術水平和貢獻度相對大學來說略低一些。
近年來,隨著上海中小學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副高職稱封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目前,上海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普遍達到本科以上,不少中學還擁有一批碩士甚至博士學歷的教師。與此同時,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研學術水平也水漲船高,通過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有效性、分層作業為學生減負、創新人才素養培養等一批成果出現,不斷將教學改革推向深入。不少教師35歲左右就評上了中學高級教師職稱,部分學校的中學高級教師比例達到30%左右,已經飽和。職稱封頂后,這一大批骨干教師如何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空間?一位在某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擔任教師的博士說:跟在大學任教的同學相比,我感覺在中學發展平臺有限。我培養了一批在國際國內大賽獲獎的學生,也有論文發表在專業期刊上,但在中學里副高封頂,再過幾年,肯定被留在大學任教的同學超越。其實,論貢獻和學術水平,我不見得比他們差。玻璃天花板讓我對未來有些迷茫。
據了解,為激勵優秀教師不斷進步,上海推出特級教師稱號,授予德藝雙馨的中小學高級教師,以提高其待遇和社會地位。本市還通過名師工作室等方式,為中小學高級教師搭建事業發展的更高平臺,避免優秀人才外流。不過,中小學的特級教師是一個名譽稱號而非職稱,名師工作室則是項目制,處于流動狀態。一些老師說: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只是分工不同、學生的年齡段不同,但對社會的貢獻度和教學的專業性,并不低于高校。在職稱設計上低人一等,有點不太公平。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建議,在中小學設置正教授職稱。浙江寧波、紹興、金華、杭州等地區已開始在中小學試點設立正高職稱,對教師的自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市教委人事處副處長孫鴻透露,上海在中小學教師中試點正高職稱,一來為現有的優秀教師提供更高發展平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二來突破職稱瓶頸,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中小學師資隊伍,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具體評聘辦法正在制訂過程中。
記者手記
中小學正教授不能唯學術
聽聞中小學要評正高職稱,很多校長和教師舉雙手贊同,認為這是對中小學教師為社會所作貢獻的肯定,又能拓展教師發展空間、提高專業水平。不過,也有人表示擔心:中小學里評正教授,對學術水平如何要求?會不會對論文要求過高?記者認為,中小學教師的正高職稱評審,標準應有別于大學,體現出教學實踐的特色與導向。
中小學評聘正高職稱,學術水平不應占過高的權重。與醫生職業相似,中小學教學也是一個以操作實踐為主的行業。因此,職稱評定中,教學水平高不高、教學效果怎么樣,應當作為首要標準。目前中小學中級、高級教師評審也是如此,學術水平只作為從屬性的標準。
當然,學術水平和專業論文,在評審正高時是必要的。因為正高屬于高端人才,須關注前沿學術問題,把握行業發展大勢;要具備較高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用規范的學術方法解決問題。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就無法擔當起行業引領者的職責。
不過,如何看待中小學教師的學術水平,值得進一步探討。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認為,中小學的學術不能離開課堂。大學教授可以進行純理論研討,但中小學學術研究如果離開了課堂教學,則是舍本逐末。課堂教學育人是中小學教師的核心任務,中小學的學術研究,理應是源于教學實踐專業思考分析成果反哺教學的過程。中小學正高標準不能唯學術、唯論文,否則會掉入掉書袋的困境,對中小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