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f5frt"></address>
<em id="f5frt"></em>

    <noframes id="f5frt">
    <form id="f5frt"></form>

      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當前位置:首頁 > 創業資訊 >

      深入外來務工人員的特殊社區搞調研 “90后”走進“城中村”

      日期: 來源:互聯網收集編輯:admin

      90后走進城中村

      桂林路、漕寶路、蒼梧路、田林路四條路、四面墻在繁華都市的中心地帶圈出了一個6萬平方米的世界,有4萬人聚居,那就是高家浜,位于上海市徐匯區漕寶路191弄?,F在90%以上居住的是外來務工人員,其中約97%為農村戶口,以安徽、河南、福建、湖北、江蘇人為主。

      共發放問卷320份,有效回收299份,有效回收率為93.4%。在299個調查對象中,20份是本地居民,279份是外來人口,可見該地區已基本成為外來人口聚居區。問卷主要包含個人信息、居住環境評價、居民經濟狀況、居民家庭生活狀況、娛樂生活、對城中村及其改造的評價等。

      以上兩段話,出自華東政法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調研報告。

      今年暑期,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1033班的社會實踐題目,立為了解上海城中村的現狀、問題、改造、城中村居民對未來的期望,最終為上海城市和諧發展建設提供一些可參考的意見。這支上海城中村調查社會實踐隊伍共11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出生于1990年11月。

      在承認看待問題略顯幼稚的同時,這些滿懷社會責任感與一種擔當的90后第一次走進城中村,第一次嘗試在縝密研究方法指導下調研城中村,關注居住著的那些外來務工人員如何融入這座城市

      在震驚中直擊城中陋巷

      終于看見傳說中的上海最后的城中村高家浜了,嚇了一跳,震驚了!低矮的兩層樓房,破破爛爛;街道兩側是大大小小的雜貨鋪或是小餐館。很難想象這些人是怎么生活在這里的學生陳亞男

      剛走入高家浜,就有學生因為難以忍受那股濃烈的垃圾特有的餿味而退出了大門。門外,是上海的漕寶路,一副都市尋常的繁華模樣;門內,是上海中心城區罕有的陋巷高家浜,有著上海最后的城中村之稱。

      這是6月25日,調研第一天。

      震驚,是這11名90后的大一學生最直接的感觸。來自沿海某地級市的鄭宇涵說,也曾去過幾次當地的鄉村,但沒想到破敗的地方居然是在這。

      從標牌看去,這是一條小巷子,綿延著。巷子里的垃圾好像永遠掃不完,一堆又一堆。巷兩邊是各種各樣的小店,火柴盒一樣擁擠,小到賣菜賣水果的,大到理發服裝店學生李娜如此記述。

      鼻子先于眼睛感受到了,那個堆在原本就狹小的路邊的垃圾堆低矮的房子,狹小的過道,不時退讓到路邊店里,以避讓來往的扛著煤氣罐或一箱雞蛋的自行車電動車學生張寧如此記述。

      今年7月完成的調研報告中,具體列出了高家浜居民住房情況以及對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外來務工人員平均租住面積為6-9平方米,生活設施十分簡陋,少有獨立廁所和浴室,租金人均450元。在299個調查對象中,對現住房及周圍環境總體感覺滿意和很滿意的有30人,回答一般的有87人,回答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則有182人,而且表示滿意的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不滿意原因最主要是治安條件差、環境衛生差,所占比例依次為35%、14%。

      在碰壁中走進他們內心

      我們今天剛開始的時候碰壁了,有幾個人都不愿意配合我們的訪問,但我們依然沒有放棄。我們走到一個賣奶茶的阿姨那里,為了能夠順利調查,先買了一杯奶茶然后才開始訪問。學生王麗麗

      第一次走進城中村,第一次學習資料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來調研城中村,這些90后還第一次學會了他們稱之為雖然尷尬卻不可缺少的社會交往技巧:派發香皂、牙刷、洗發露、彩筆等實用小禮物,并隨機應變地適時買點水果、奶茶以讓調研順利,告辭時還必送店主一句生意興隆。

      如此努力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告知:暑期實踐是自愿參加的,實踐題目也是自定的,原本我們擬了兩個題目,一個是城中村,另一個是都市乞討兒童,選題答辯之后學校確立了城中村。我們想關注的,就是城市里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些群體。

      在299位調查對象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占50.1%,3000-5000元的占37.5%,5000元以上的占12.4%。而目前獨自在上海打工的外來人員極少,基本是舉家流動居住在滬,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3人或4人,家庭人均收入約為800元,扣除房租、水電費、食雜費及寄回老家蓋房或貼補家用費用,所剩無幾。

      收入低、住宿差,精神娛樂生活又如何?調研發現,最普遍的娛樂就是與老鄉們聊天。

      開水果店的王姐是江蘇人,1998年隨夫遷至高家浜,13年來從未踏入上海任何一家電影院。此前唯一一次在上??催^電影,是20年前的中學時代。一次暑期上海游,在她心里深處埋下了來滬生活的種子。

      如今她租住著小小的房間,15歲的女兒從小在江蘇跟著爺爺奶奶,與她十分生疏;房東按每立方米3元、每度1元的較高價收取水費、電費,夏天排隊淋浴收費3元一次,冬天洗澡去公共浴室,9元一次

      調研隊伍中的上海學生陳文濤說:當我問他們對未來有什么打算時,他們往往雙手一攤,說不知道,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拼命賺錢。

      在貼近中獲得人生感悟

      每個人或許選擇呆在高家浜的理由都不一樣,可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活得更好。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有一個高家浜,它或許是生活某個階段的暫住所。與周圍的高樓大廈相比,它是如此不起眼,可它又是如此不同。在那兒居住的人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有時你或許沒有能力去改變某些東西,可你在改變的路上。學生葉為遷

      調研問卷設計了城中村改造對當地發展是否有利及城中村改造對自身影響是否重要的系列問題。

      對當地發展是否有利?調查顯示,299名被訪者中,250人即83.6%的居民認為,城中村改造是有利于當地發展的,另有20人即6.7%的回答是不清楚,總體上,肯定大于否定。

      對自身影響是否重要?在299人的回答中,220人即73.6%的人認為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另有20人即6.7%認為不重要或很不重要,其余的回答一般。同樣是肯定多于否定。但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認為重要的原因有所差別:本地居民認為重要的原因,是改造對自身有利(如可以住新房、獲得補償費等),卻也擔心會和預期有差別;而外來人口認為重要的原因是,改造對自身不利(如要另租房困難、生意難做、上班不便等)。

      由此可見,城中村的外來務工人員雖然認為改造利于當地發展,但是他們更擔心改造后失去現有生活,以及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此對改造既憧憬又害怕,非常希望在改造過程中能多考慮他們的利益。調研報告這樣指出。

      擔憂、無奈、迷茫,無疑是這處城中村居民的普遍心態。然而,在299位調查對象中,卻有一名來自山東日照的23歲女老板,讓這支90后社會實踐隊伍從走出象牙塔的歷練里感悟到了許多

      她只是中專畢業,卻通過函授課程拿到了本科文憑。當初離開蘇州工業園區的文員工作,來到高家浜起早貪黑地賣山東水餃,是她的選擇。這里是她積攢資金的地方,是事業起步的跳板。相信還有很多年輕人來到上海,都是抱著這樣的希冀:靠著自己的汗水,描摹出一道光明的未來。鄭宇涵等好幾位學生,都對此印象深刻。

      調研即將結束。走出高家浜,學生們隨機訪問了附近一些居民。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受訪者對于高家浜環境、改造等態度,反應驚人一致我不了解那個地方,我什么都不知道、那個地方跟我們沒什么關系

      城中村重要的是合理而不是好看

      調研報告的結束語

      在城市不斷擴張和繁榮的今天,城中村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城中村已不再是以前意義上的城中村。它可能是一個城市社區,也可能是從農村向城市過渡的社區;它可能位于城市中心,也可能位于城郊結合部。它不是某一座城市獨有的難題,而是目前中國很多城市都存在的普遍現象。

      城中村重要的是合理而不是好看。當然,當城中村達到飽和時,必然要走改造之路,但改造不應只是簡單的推倒重建或是簡單的空間重組。究竟如何改,改造的步伐應該如何控制,以及如何避免產生新的城中村,是比單純的改造更具深刻意義的。

      在目前的城市社會發展階段,城中村作為一個特殊的社區,以其寬容性提供給外來人口一個居住和發展的空間,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在改造時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讓不同群體有機融合在一起,特別是使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平等自由地溝通和交流,公平地享有城市化帶來的成果,這是在以后的城中村改造研究中必須堅持和體現的。

      相關閱讀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