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救助幫扶政策無法按需跟進,救助信息系統相對滯后,導致部分救助申請中存在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現象,這是今年長寧區人大針對困難群體救助幫扶體系開展專題調研所發現的。記者獲悉,這份題為完善惠民措施,提升服務水平的調研報告由長寧區人大牽頭、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共同完成,目前進入征求代表意見的最后階段。
調研報告將調研基點聚焦到低保家庭、重點優撫對象、獨居老人、殘疾人、刑釋解教人員、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及支出型貧困家庭等6+1類困難群體。調研發現,現有的救助幫扶政策由于其剛性特點,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無法及時跟上困難群體的需求變化。對困難群體的發現與預警,仍以居委會排摸認定及困難群體救助申請為主,存在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現象,且發現時間上相對滯后。
救助信息系統運用不到位。調研報告認為,救助體系無法按需跟進,與現行的救助信息系統運用不到位有直接關系。以長寧區為例,2002年開發設計了一口上下信息系統,主要用于匯總統計受助對象的救助情況和救助金額,通過各部門、街鎮的數據匯總,解決救助工作的錯、重、漏問題。建設初期,這一平臺得到了較好的運用,但隨后由于在制度保障上缺少機制性措施、在功能定位上與有關業務部門聯系不緊密,這一信息系統目前除街鎮和少數部門還在信息錄入和使用外,其余部門的數據錄入處于停滯狀態,導致救助信息的不完整。
代表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需改變社會救助的理念,突出四個轉變:一是由救急救難幫扶向物質精神兼顧轉變,在傳統吃飽穿暖物質救助保障基礎上,進一步關注困難群體精神需求;二是由關懷式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將救助與發展相結合,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恢復其社會功能,實現社會整合;三是由消極性救助向積極性救助轉變,健全貧困的發現和預警機制,強調對困難人群的主動發現并及時給予其幫助;四是由懸崖式救助向梯度式救助轉變,除剛性政策外,更加關注政策邊緣人群及其實際需求,適時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項目。
社會救助信息決策系統亟待升級完善。代表建議,整合完善社會救助信息決策系統,統籌各部門提供救助管理信息條目,及時輸入到該信息系統。結合實有人口平臺、電子政務平臺等進行再開發,進一步向動態管理轉變,涵蓋一條龍救助對象信息采集、數據錄入、救助審核、任務分配、項目審批、金額撥付發放、信息統計監測、效果后評估等全過程,實現綜合救助決策管理。最終在救助廣覆蓋的基礎上,實現對同類型對象實施同類型救助。
調研報告還提出建立社會救助專項檔案,建議在街鎮試點建立困難人員救助工作專項檔案,涵蓋其個人信息、家庭結構、住房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效果評估等內容,及時、有效反映其綜合信息,做到一人(戶)一卡、及時調整、動態管理,強化對個案困難人員的跟蹤評估與風險分析,并對可能發生的不穩定情況作預警、預判。